杨伟在张家宗祠拜祭张植的时候,洛阳皇宫御书房内,贾诩正战战兢兢地站在姒昌的书桌前面。因为姒昌的浑身都散发着一股怒气,姒昌脸色铁青地捧着一封贾诩递上来的密折,越看越是气愤。
看罢,“啪”地将密折拍在了桌案之上,怒道:“袁家世代为官,到了这代,怎地出了两个逆贼?!是两个!这一代袁家出来做官的两人都成了逆贼!张让!把袁隗提来见朕!”
现在的姒昌越来越有文帝当初的风采了,他这一发怒,所有人都犹如进入了冰窖一般,浑身发寒。张让知道,袁隗这次要倒大霉了!姒昌让他去把袁隗“提”来,没有用传,也没有用叫,而是用了提这个字,这已经把袁隗当成囚犯了!
没过多长时间,袁隗满头大汗地跑了过来,现在的大臣已经没人再敢坐轿了,连皇上都已经将皇宫的开销裁了又裁了,库银刚刚有了些存银,又来了一场如此大劫,皇上都已经是粗茶淡饭,他们还坐轿,那绝对是嫌命长了,倒不光是杨伟带头的缘故。
不过现在这些大臣的身体都好了不少,要不然这次大劫以他们那孱弱的身体,即使条件再好,估计也要倒下一大批。所以袁隗的满头大汗并不是因为步行跑过来的缘故,而是被吓的。
张让并没有多嘴,以张让如此心思灵活之人,当然知道什么当说,什么不当说,只是告诉他,皇上今天心情并不好,其实这对袁隗来讲就够了,知道绝对没有什么好事!即使张让告诉他原因,他也没胆子逃离洛阳,只能祈求皇上开恩了。
袁隗刚刚走进御书房,就看到了姒昌那比锅底还黑的脸色,姒昌抓起桌案上的密折就向着袁隗砸了过去,袁隗不敢阻挡,更不敢躲闪,怕舒畅,这些功夫果然没有白费,在刑部尚书的人选上,姒昌把李林甫提了出来。能力强的人一抓一大把,但在能力上不分高下的时候,谁都愿意用一个能让自己心情舒畅的亲信,这是人之常情。
贾诩心中透亮,这个御史中丞李林甫与贾诩也有过几次接触,贾诩清楚此人就是老狐狸一只,不过两人相处还算愉快,贾诩也没有理由去拖人家的后腿。
贾诩回道:“此人才智,为臣觉得可以补尚书之位。”
姒昌想考考贾诩,又问道:“那以文和之意,谁来当这个御史中丞合适?”
贾诩考虑了一下,道:“太师曾经说过一句话,‘公生明,廉生威’,而御史中丞这个职位自身的廉洁犹为重要,臣倒有一个合适的人选,河东太守温体仁可为御史中丞。”
姒昌拍掌笑道:“好!好一个‘公生明,廉生威’,太师之言果然精辟入理,就以此言告诫天下所有官员,都要以此为行事准则!”,其实贾诩的这个人选倒是真的出乎他的意料,这个温体仁与杨伟并无瓜葛。
他并不知道,温体仁已经与贾诩拉上了关系,已经可以算是杨伟的人了。他仔细想了想,温体仁这个人选确实不错,其廉洁可是出了名的,是一个大大的清官。
只有这样的人放在御史中丞的位子上,他才放心,他又考虑了片刻,还真没什么人能比温体仁更适合的了。不禁对贾诩更加看重了几分,此人才智颇高,而且一心为公,没有什么结党的概念,完全可以放心,作为心腹使用。
他们其实并不知道,温体仁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个大大的清官,道德的完人,但却一手把大明推进了火坑,而管仲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个贪官,却让齐国在群敌环伺中脱颖而出。有时候贪与清并非可以作为一个官好坏的唯一标准,让温体仁进入中枢,大越真的危险了!
姒昌又对贾诩道:“这次的谋逆大案,一定要仔细地查,每一个与袁氏兄弟有往来的势力都要查,一个都不要放过,朕倒要看看有几人在和姒睿勾结!唉!太师啊,你如今到了哪里?应该走到太原了吧。没有你这个定海神针,天下都要不稳了。””
姒昌没有想到,他口中应该走到太原的杨伟还未成行,不光未成行,他还在往极北之地的神殿赶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