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且说一下徐家的情况。如今居于京城的徐家皆出身徐家的宗房。如今徐家的宗房尚未分家,仍旧在一起排行。
徐萦的祖父是宗房的大老太爷,也是宗房的嫡长子,徐萦的嫡亲的大伯父也是大老太爷的嫡长子,徐萦的父亲是大老太爷的嫡次子,徐萦还有一位嫡亲的姑姑,在宗房排行第二。二老太爷膝下则有排行为第二和第四的二老爷和四老爷,还有在长安县的五老爷,还有排行为长的大姑太太。
三老太爷一家都在长安县,并未上京,三老太爷膝下有六老爷和三姑太太。
当年大老太爷和二老太爷俱都上京为官,大老太太和二老太太也都随其任上。有一年山西爆发饥荒,大老太爷奉命随行前去治理,不料遭遇乱民,死于任上。大老太太便扶棺回了长安县。从此便一直待在长安县服侍家中的公婆。
等到家中公公去世,二老太太也随着二老太爷回了长安县守丧,出了丧期后,二老太爷并未急着回京,而二老太太也恰巧有了身孕,也就是五老爷。等到生了五老爷,二老太爷也谋到职位,二老太太便随着二老太爷出任了。
后来二老太爷更是到了京中为官,也提携了徐萦的大伯和父亲,更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接到了京城读书。后来二老太爷病故于京都,就在二老太爷病故后的几日,长安县的婆婆也撒手人寰。
待到守丧期满,二老太太便与大老爷、二老爷、三老爷和四老爷一起来到了京都,当年二老太爷也算是结了不少的善缘,二老太太也是出力结交了一番。虽说徐家在西北可以说是名门之家,可是到了京都到底人脉单薄,好在几位老爷还算是出息,加上二老太太的一番结交周旋,也在出孝后谋得不错的差事。
故而虽说徐萦所在的才是宗房的长房,可是在如今的宗房中,二老太太的地位不可动摇,连带着宗房的小二房也算是压了长房一头。而徐萦的大伯父和父亲因为当年的仕途也是蒙受二老太爷和二老太太良多,故而对待二老太太甚为恭敬。
连带着徐萦这个正经的宗房中长房的姑娘还不如宗房的小二房的姑娘们有威风。当初徐萦和石家定亲的时候情况稍有好转,可是随着石家的灭家和新帝的登基,徐萦的地位一落千丈,更是不如从前的地位了。
如今的四太太不是四老爷的原配,而是四老爷的继室,九姑娘和十姑娘便是她的女儿,而七姑娘则是二太太的女儿。七姑娘倒还好,毕竟是做徐萦姐姐的,加上她也定了亲事,没有两年也就出嫁了。
可是九姑娘和十姑娘就不大和徐萦交好,当初因为徐萦和石家定亲而使得二老太太高看了徐萦一眼,二人还对徐萦颇为不满。如今看着徐萦倒霉,看到祖母让三太太和徐萦在门外等着她们吃完饭,不免有几分幸灾乐祸的看过去。
徐萦默默的站在一边,三太太笑着上前给二老太太请了安,徐萦也紧跟着上前请安。二老太太兴味索然的摆摆手道:“虽说天凉了,不过近日你们事情多,也不在这一两日的请安,好好的做你们的事情就是。”
九姑娘抿嘴笑了笑,看了看三太太身后默默站着的徐萦,不免高声道:“八姐姐,你的东西收拾的怎么样了?可还有什么没收拾的?”
三太太握着帕子的手一紧,随即笑道:“多谢九姑娘想着了,你八姐姐的东西收拾的差不多了呢。”
十姑娘好奇的看过去笑道:“是吗?可是我昨晚好似听着风荷园里有动静呢,也不知是怎么了?难不成收拾东西还有什么不妥的?”
三太太面上僵硬的笑了笑,二太太掩嘴咳了咳,温和道:“怎么还不给三太太看座?”一旁的丫鬟忙利落的端来了凳子,三太太谢了之后坐下了。
二老太太一直歪坐在那处,好似对九姑娘和十姑娘的话没听见似的,如今见到三太太坐下了,才笑着对徐萦招招手道:“阿萦过来让叔祖母瞧瞧来。”
徐萦乖巧的走了过去,就站在了二老太太的脚踏前。二老太太慈爱的拉着徐萦的手道:“好孩子,叔祖母知道你委屈了,你且安心,回到长安县好好的散散心,过些时候再接你回来。”
徐萦瞬时跪了下来,坐在一边的二太太和四太太一愣,三太太更是脸色一白,七姑娘忙忙道:“八妹,你这是干什么呢?”
九姑娘和十姑娘也好奇的看过去,二老太太则是挑了挑眉头,道:“这是做什么?八丫头?”
徐萦恭声道:“阿萦知道,叔祖母此举全是为了保全阿萦,昨晚是阿萦思虑不周行事不当了,还请叔祖母责罚。”
三太太闻言也赶忙起身请罪道:“还请二婶婶体谅,阿萦……阿萦……”说着已然有些不成音了。二太太见状心内暗暗叹口气,开口道:“弟妹不必如此,母亲最是疼她们的了,那里又会责怪呢。”
二老太太闻言笑着拍了拍阿萦的手道:“你这傻孩子,说什么傻话呢,好了好了,说什么请罪不请罪的,小孩子家,难免有事情过不去,待你去了长安县啊,慢慢也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