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班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蓝天下的永恒 > 第四章 对父亲的印象

第四章 对父亲的印象(1 / 1)

<>第四章对父亲的印象

妈妈从认识父亲那天起,就知道丈夫的脾气很坏,但她理解丈夫脾气坏的原因,常常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与父亲生活着、恩爱着,去感受夫妻间的那种坦诚和执着,去体会伴侣间的那种谦让和挚爱。

1、结婚

妈妈与父亲恋爱时,就听说过父亲的好些事情。有的说父亲脾气不好,他作出的决定不容改变,不然他就会发火生气;有的说父亲对士兵很好,对干部要求很严,批评干部时决不姑息迁就、得过且过。最几乎让人众所周知的事,就是父亲敢顶撞苏联顾问,擅自把部队带了回去,不训练了……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涉及到两军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苏联老大哥的颜面和威信。

当然,苏联老大哥对怯懦跳伞训练的战士动手动脚打人,这也是不对的,就是换个干部,也会像父亲这样做,决不容忍把军阀习气带入到人民军队里。再说,关心爱护战士,是干部应尽的责任,不能见战士被打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反正,当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旅首长和苏联顾问团各打了五十大板,父亲和苏联顾问双双赔礼道歉。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影响面很广,传遍营区的角角落落,伞兵师里几乎人人皆知。

那时,妈妈年轻、漂亮,心绪中的波澜总是向着英雄涌动。她那时敬慕英雄,热爱英雄,感到和英雄在一起,是一种自豪和幸福,是一种至高无上、有依有靠的荣耀。再说,枪林弹雨冲杀出来的人,*味浓,谁还没点脾气……所以,妈妈并没有把父亲脾气不好放在爱情的首位,反而认为男人有些脾气和个性是很正常的事,尤其是在处处讲命令、守纪律的部队来说更是这样。

妈妈与父亲恋爱期间,正是妈妈工作频繁调动的时候,常常弄得她的情绪忽左忽右、忽东忽西,都应接不暇、心烦意乱了。她先是在文工队,蹦蹦跳跳、说说唱唱,在舞台上尽显风采;然后,她去了保密室,誊誊写写、收收发发,许多机要文件经过她的手;后来,她又调到师医院,诊病治病、打针发药,履行着一位白衣天使的责任;不久,她又调到师幼儿园,还专门去北京学习了一段时间,成了一位军队里与孩子打交道的幼教老师。

面对接二连三的工作调动,简直就如同看图垒积木似的,一会儿这个形状,一会儿那个样式,隔三差五,说变就变,妈妈都有些烦躁不安了。她向干部科的同志提意见说:“能不能让我的工作稳定些?”

干部科即刻回话说:“放心好了,这回不会再动了。”

那时,部队随军家属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问题日渐凸显出来,上级要求伞兵师要成立幼儿园,这是关系到部队稳定的大事。所以,干部科向妈妈打了保票,说了肯定话,意在让妈妈安心工作。当然,组织上的决定是春风化雨、量材而用,因为妈妈上过师范学校,不是半路出家,有这方面的基础。

妈妈在北京学习期间,完全领受到另一番天地的教育模式。这是国家妇联急人所急、想人所想,专门为军队幼儿园举办的培训班。在这里,学儿歌、做游戏、学跳舞、学谱曲等等,天地间都是幼儿教育的科目和内容,完全浸染在培植孩子们的世界里。

妈妈那时就能接受新鲜事物的感染和洗礼,她还理了个男孩头,阳光、新颖、好梳理。一眼望去,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漂亮、醒目、炯炯有神,散发着女性刚柔俊美的无穷魅力,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青春气质。

我就见过这张照片,妈妈在美丽中仍旧像个大女孩,椭圆的脸上没有任何瑕疵和不足,完全是一副十全十美的芳华少女模样。这在当时,独特、开放,妈妈就是一个能顺应时尚的人,让青春气质更上了一个台阶、一个层次。

在幼儿教育科目考核中,妈妈凭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文艺天赋,很快把试卷上的歌词填写上节奏明快活泼的曲谱。儿歌表演时,她更是拿手,边歌边舞边教学,把单纯易懂的儿歌通过有趣的描摹、叙述,既在韵语中表现出普通的事理,又在说唱中获得审美的享受,深受授课老师的关注和好评。

其实,妈妈能做到这些并不困难,因为这是天分,这是擅长,她有着轻车熟路的理论基础作沉淀,为她的幼教事业画上“战地黄花分外香”和“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符号。

哈哈,不错,她以前上得是坊子女子师范学校,有音乐、舞蹈、绘画等课程,跟幼教事业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到部队后,她又是蹦蹦跳跳、能歌善舞的文艺兵,经常给上百成千的人演出,胆量和表演才能早就磨砺出来了。如今,在北京集训,又有名师指点,这种贴近幼儿教育的科目和内容,对她来说更是顺其自然和如鱼得水,简直就是荷花与碧水相映出来的洒脱和倩影。

虽然妈妈在北京学习成绩出色,又照了一张方显青春气质的好照片,但父亲从不显耀这张娇美夺目的照片,而是把它深深地压在本子里,随身携带的还是妈妈那张穿着军棉袄、红扑扑脸蛋的纯真照片。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处处以朴实为美,事事以至诚为伍,不显摆、不赞美,以免给他的军旅生涯造成嫉妒吃醋的影响。

妈妈和父亲是1953年结的婚,结婚证书是开封市市长签发的。证书周围对称分布着花纹图案,上面盖着紫蓝色的大印,字迹清晰恭正,令人肃然起敬,父亲和妈妈一直保存着它,与衷心喜爱的影集搁在一起,珍藏着当年她俩喜结连理的墨香。那年,父亲29岁,妈妈19岁,两人整整相差10岁。这种结婚年龄在当时军队里很普遍、很常见。

当然,结婚是人生大事,离不开组织关怀,这在当时是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之一,容不得半点敷衍和马虎。结婚前夕,幼儿园园长正儿八经地找妈妈谈话说:“小牟同志,经组织允许,同意你与崔汉卿同志结为夫妻。希望你俩互敬互爱,白头偕老。你还有什么事需要组织上帮助解决吗?”

“没有了。”那时妈妈深受部队“时刻听从党召唤,打起背包就出发”的影响,一切听从组织安排,思想很纯洁,也很正统,没有特殊情况,不给组织添麻烦,这在当时是一种时尚,是一种自觉。

结婚的那一天,没有敲锣打鼓迎接新娘的队伍,也没有张灯结彩的喜庆气氛,一切都显得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甚至看不出一点结婚的踪影迹象。幼儿园园长领着妈妈来到北院的一间屋里。这里摆了一桌菜,坐着几个人,妈妈都不认识,看样子职务跟父亲差不多。

桌上摆的菜很常见:清脆可口、色味俱鲜的芹菜炒肉片,麻味纯正、沁人心脾的麻辣豆腐,肉味鲜美、香嫩适口的辣子鸡等,就比“四菜一汤”的普通伞兵灶多了两样菜,而且还要请示上级批准后才能炒做。特别是1952年部队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以来,部队很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干部,处处讲得是以身作则,勤俭节约。

那天,妈妈留着短发头,穿着半新旧的军装,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一副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俏模样,连个新郎官、新娘妆的红花都没有,展现出她们大大方方、端端庄庄、简简朴朴的军人素质和形象。父亲喜欢这种不渲染、不喜庆的婚礼,这是革命同志的结合,这是志同道合的起点,这是双双比翼齐飞的开始,其它都是次要的,动静越小越好。

若要说起“洞房”里的情形那就更简单了:很小的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把椅子,里面连一个红双喜字都没有,就是把两个木板床对在一起,两条军用被褥铺在一块,连枕头都是装衣服的布包裹。就这样,父亲和妈妈结婚了。

结婚的那天晚上,妈妈看到父亲身上到处是战争年代留下的累累伤疤,心里难受极了,有一种牵肠挂肚、将心比心的叹息在她心头里涌动。这是爱情的怜悯,也是敬重的感喟,更是新中国来之不易的功劳与骄傲!

父亲战争年代命大,身上有5处枪伤,1次刺刀伤,3次弹片伤。父亲却有股子“男儿宁当格斗死”的英雄气概,告诉妈妈他每次负伤的年代和战场……最后,父亲怀着沉重的心情叹惜地说:“1941年和我一块从江苏东台参军的83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剩下31人,打完解放上海战役后就剩下我1个人了……想想他们,想想今天,我还是幸运的、美满的……”

这话妈妈以前就听父亲说过,但在这时候说,妈妈更是痛心和叹惋交织在一起、揉合在一块,留下那一道道刻骨铭心、出生入死的印痕。她这才真正理解为什么伞兵们都喜欢说他们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知全豹,原来如此!他们都有过这种血与火、伤与痕的生死经历!<>

最新小说: 诸天武侠:从全真开始 三国美色 催昭嫁 快穿之女主终结者 说了多少次,别管我叫大哥! 公主万福 我的女友是诡异 穿成首辅大人的童养媳 真名媛穿成假千金 霓裳铁衣